【東京直擊】築一座保護傘,讓城市裡的溫柔擴散 ── 視老舊空屋作為社會基盤的「モクチン企画」

【東京直擊】築一座保護傘,讓城市裡的溫柔擴散 ── 視老舊空屋作為社會基盤的「モクチン企画」

撰文 鄭婷文 攝影 張萊耳 翻譯協力 王明潔・戴開成

如果可以,我才不想住臺北!臺北有什麼好?房價高、租金也貴森森,年輕人無法擁有自己的空間,老房子為了等待都更,就這樣默默的睡著了。撇除身為都市囝仔的厭世,這次,我們出發東京浦田區,為大家找到一群實踐者,他們落腳在沒落的加工城鎮,以木製公寓的再利用作為橋樑,讓城市重新溫柔的包覆每一個生存其中的個人。以下整理這群東京人的行動紀錄…

 

時間是早上五點半。

我從睡夢中痛醒,按著肚子下樓。

樓下是無人的櫃台,我摸黑,試著為自己倒杯熱水,想著放涼了要配止痛藥用的,接著推開旅館後門,直奔巷口的便利商店。天剛剛亮,下著颱風前夕歪七扭八的雨絲,我根本記不得要帶傘。

超商裡慘白的空氣讓身體更冷了一點。我把發軟的軀殼支撐在結帳櫃檯,感覺自己隨時都可能融化,勉強掏出手機,用最微幅的手指依序叫來「止痛藥 」、「黑糖薑茶」、「熱巧克力」這類圖片,然後依序撲空。

差點忘了這個國家喝不到加熱牛奶。

夜班店員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招手示意我往門口移動,然後眼神又瞬間黯淡下來,懊惱的說,「藥店要早上八點才開呀」。他有一對腫脹的眼睛,大概是上了年紀的關係,不識英文,動作不算俐落。我不會日文,基本上不能意會他叨叨絮絮的在跟我說些什麼,當然,很可能純粹是東西找不到時的自言自語也不一定。可以確定的是,他正熱切的試圖替這個嘴唇蒼白的外國女人找到足夠體貼的辦法。

上班族陸陸續續出現了,我捧著夜班大叔客製的巧克力口味調味乳,燒燙燙的灌進身體,向夜班店員道過謝,假裝明治巧克力是安眠藥,一次吞了五六顆,迷迷糊糊的蜷在被窩裡,終於算是睡著了。

孤立無援。

即使下榻在一位難求的有名旅店,擁有浴缸和整床舒適的枕頭棉被,病痛壓迫上來之際,沒有任何鄰居可以敲門的邊緣人如我,仍是孤立無援。

天亮了,幾個小時之前巨大的無助讓我想起羽田小姐。

2011 年底,日本發表由五十萬日本人票選出的年度漢字:「絆」。女作家新井一二三在日記裡寫到,從來不停電的東京,在 311 大地震後第五天開始停電,她才意識到「原來,晚上是這麼黑的。」 311 之於日本,無疑投下一顆諸行無常的震撼彈,沒有人想得到,一個地方竟能同時被地震、海嘯、甚至輻射瞬間擊倒,而往後幾周的餘震及災情報導,更為全日本帶來巨大的不安與孤獨,人們於是切實地想念起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或許是靈魂震盪的瞬間,身邊有另一名人類能夠理解自己的原始渴望。畢竟擔心的話出口、心至少能先安住一半。至於說什麼?說什麼都好。

過去,日本高級公寓大廈一個重要的設計準則就是「降低面對鄰居的機率」,越是能夠避開尷尬的眼神接觸、樓房等級就越高。根據《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一書的觀察, 311 之後,在首都圈新建的不少公寓卻有著相反的設計。甚至有不動產公司召集所有屋主,創造一個場合,放人們去討論什麼樣的「家」才最好,才交由設計人員按照共識進行設計。除了實現居民對於居住環境的盼望,也提供這群素未謀面的「將來鄰居」們完整的交流管道,預先培養「絆」的情誼,編織成除了「家」以外,最小單元的安全網。

羽田小姐所隸屬的「モクチン企画」(MOKU-CHIN KIKAKU)正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首先,「モクチン」(MOKU-CHIN)指的是 50 到 80 年代經濟高度成長期間,為容納由鄉下湧入東京都內的單身男性,快速興建而成的木製出租公寓。這些木造建築帶狀分布於東京鬧區邊緣,據說數量高達 600,000 棟(佔據總住宅數量的四分之一),已然構成一種重要的建築形式與居住景觀。

然而,隨著時間與建築技術的革新,其防火及耐震結構的缺乏、不符現代需求的平面配置與破敗的硬體設施讓屋主相當頭痛。然而,礙於複雜的土地持分與建築法規,這些木造老屋多數無法大幅改建、想拆除又嫌成本過高,經常只能被閒置或棄置。

而「モクチン企画」(MOKU-CHIN KIKAKU)不將此類木造建築視為城市的累贅,反而試圖轉化成為珍貴的社會資源。

「モクチン企画」作為一個觀察者,歸納出此類木製出租公寓共享的數項特性,如:相似的結構系統、空間單元、建築元件等,發展出適用於此類建築形式的通用設計資料庫,姑且稱之為「木製出租公寓修繕菜單」(MOKU-CHIN RECIPE)。會員僅需每月負擔 1980 日幣(約台幣 600 元),就能自由搭配菜單中的各個模組,簡單應用於修繕上。至今已累積超過50個具體方案,內容並持續更新中。

過去,高昂的設計與改造費用負擔往往成為老舊空屋再利用的障礙。這套「木製出租公寓修繕菜單」確實體貼了「想開始做點小改變、但無從起頭」的屋主,降低修復門檻的同時,更以「單一量體」為單位,逐步累積、修復都市景觀。

而「モクチン企画」的野心不僅存在於實體空間,他們更將觸角深入經營與管理層面,企圖透過資源共享,創造「房東」、「房客」與「仲介公司」三方的橫向互動,以取代三者間一直以來貧乏、無趣的垂直租賃關係。也就是說,木製公寓的再生是橋樑,串起地區聯絡網的企圖才是終極目標。

抵達東京的第一天,40度的酷暑。羽田小姐著輕便的灰色 T-shirt ,一身汗等在蒲田車站,準備帶我們走訪「モクチン企画」位於蒲田地區的示範基地「@カマタ」(KAMATA)。而今天的第一站便是「@カマタ_クーチ」(KAMATA_KUUCHI)。

接近黃昏時間,梅屋敷商店街的人影被拉得長長的。因為是徒步區的關係,街上看不見一台車,看得見的電線凌亂的垂降下來,濃濃的生活感從百元商店、漬物店、魚店間滲透出來,我們自然的放慢了腳步,好像必須搭配著太陽西下的散步光景,才意識到終於抵達東京的幸福感。

穿過密集的木造建築群,一個將近10坪大小的草地突兀的等在縫隙之間,草地正中央的乒乓球桌看起來熱壞了。

「歡迎光臨我們家沙發喔。」羽田小姐瞇著眼,想擋掉熾熱的太陽。

「クーチ」(KUUCHI)是沙發的外來語,命名為沙發,當然有「誘發生長出任何有趣的社會實驗」的意圖。據說,乒乓球桌隨時可以撤掉,烤肉聚會時,恰好適合上菜。

另外,除了擔任開放空間的「カマタ_クーチ」(KAMATA_KUUCHI),來自建築、藝術、設計、展覽企劃等領域的 20 個年輕人,更延伸發展出其他兩個再生場域,分別為:提供加工機材設備的自造者空間「カマタ_ブリッヂ」(KAMATA_BRIDGE)、與可容納大型展演的「カマタ_ソーコ」(KAMATA_SOKO)。而「@カマタ」各場域間共享同一個唯一目標──

蒲田做為二戰時期興起的加工城鎮,過去小型工廠多達9000家,如今,雖然僅餘300家,仍擁有遠高於周邊地區的製造優勢。「@カマタ」期待聚集更多創作者,將整個蒲田打造為大型共享辦公室,針對現有空房做最小程度修復的同時,也鼓勵各式交流的有機發展。透過「留白」、「自造」與「傳播」三個裝甲戰隊,「モクチン企画」也在編織一座保護傘,保護青澀的創作者與年邁的老地方。

這天,我們恰好遇上其中一名創作者──「蟬 semi:廣告帆布再製工房」的主理人石川大輔先生。石川先生皮膚黝黑,說話時喜歡把手背在前面,看起來相當沈穩,沒想到也講求緣分,回收來的廢棄廣告帆布圖案、花樣各異,如何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而不互相衝突?

「緣分、和尋求緣分的意念都重要。」石川先生故作神秘。

所謂尋求緣份的意念,指的大概是工房以「延長設計物的生命週期」這個使命吧!消費主義市場下,戶外廣告帆布通常隨著活動或是商品宣傳週期,像蒲田地區存在 50 年的木造建築一樣,面臨到「快速製造、快速廢棄」的命運。

「蟬 semi 」觀察到帆布強韌耐用的特殊性,透過再製與再利用為包包製品,試圖終結設計物曇花一閃的惡性循環。而「モクチン企画」的角色則是運用簡單的設計模組,企圖延長「快速製造、快速廢棄」的建築壽命,以負擔較低的價格出租給小型工作室,作為對創作者的具體支援。

整趟東京的旅程中,問及日本行動者的工作動機,得到的回應不約而同的由「 311 大地震之後,我……」作為起手式。我起初不理解,認為這個標準答案政治正確得過於矯情了,不以為意。直到回國後,大量翻閱相關新聞畫面,畫面中,土色的海水狂暴的推著擠著數十棟透天厝,在市區的柏油路上鋪開一道圓弧,對一切擋住去路的進行報復式的壓迫,包含人群。我才懺悔的意識到:海並不是一直翠綠。

同樣的,震災之後,許多日本人才第一次意識到,東京人每日不可或缺的電力居然是由二百五十公里以外的福島縣發送出來。「那裡曾是貧窮的農村,經常鬧饑荒,因為沒有其他產業,才接受了核電站的。」新井的日記裡這樣筆記著。不得不承認, 311 事件的震盪,確實巨幅的改變了全日本的思維,包含行動。

無論結局該歸結於天災亦是人禍,在天與地之間,城市好像沙上樓閣般,而人類只能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同樣是島國,台灣也好,日本也好,或許不遠的某一天,相對容易滋養社會問題與衛生問題的老舊空屋,在下一次創傷抵達時,能夠累積足夠的養份,成為扮演保護網的最小基盤,在最短時間與距離之內,在人心晃動之前,搭起地區的安全網,接住不慎落下的幾粒沙,就是值得感謝的事了。

– 全文完 –

More Info
モクチン企画  www.mokuchin.jp
@カマタ www.atkamata.jp/atkamata
カマタ_クーチ www.facebook.com/kamatakuuchi
カマタ_ブリッヂ www.facebook.com/KamataBridge
蝉 semi semi.tv